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较好地实现了保收入、保工资、保运转、保平衡的目标,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2013年财政总收入371,00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161.44%,同比增收78,044万元,增长26.64%。其中:公共财政收入118,00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100.24%,同比增收7,982万元,增长7.25%。
确保社会重点事业的支出,支持社会各项改革,促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2013年全区财政总支出353,94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154.02%,比去年同期279,721万元,增长26.54%。全区和区本级连续22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一年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财政收入组织协调力度。
一是坚持与税务部门定期研究分析我区财税收入形势和征管中遇到的问题,拟定针对性措施,密切工作协调,抓好税收入库工作。二是成立有多部门参加的区协税护税工作小组,针对财税征管中的突出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齐抓共管,形成部门合力。三是狠抓非税收入征管,推进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切实加强了财政票据管理,从源头上堵塞征管漏洞;严格政府性基金征管,规范土地出让金、城镇公用事业附加管理。非税收入32,677万元,增长6.17%,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 27.69%(全市最低)。
(二)强化支出约束,着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保运转、保重点、保民生”的要求,优先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及时足额兑现,确保社会保障、“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等支出,加大对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社会稳定、民生支出、扩大内需项目所需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把支出“审核关”,从严控制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对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境)费用、办公经费实行“五个零增长”;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收支脱钩办法,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按性质和用途由财政核拨;三是继续做好国库集中支付扩面工作,扩大直接支付,压缩授权支付;四是认真做好政府采购工作,实行“阳光采购”。2013年,预算采购金额11,405.6万元,成交金额10,405.6万元,节约资金879.3万元,节约率为7.8%;五是严格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认真审核建设工程项目预、结算。2013年,预结算共计送审9.73亿元,定审8.91亿元,核减率8.47 %。在此基础上,较好地保证了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重要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维护了我区社会的稳定。
二、集中财力,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建设幸福清新。
2013年,区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98316万元,增长3.54%,占比74.92%。进一步推进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全力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
(一)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培训工作。一是投入160万元基本农田整治项目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全年开展各项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三是投入8964万元完成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共6.37万亩;四是建立县(区)土地流转信息中心交易平台,将各镇有关土地流转信息通过网上进行公示,大力推进了我区的土地流转。
2、抓好各项农业专项补贴及时足额发放。严格审核各项相关资料,发放种粮补贴资金42,972,152.00元,补贴面积537151.91亩(补贴涉及11.8万户农户,受益农民45.1万人;家电下乡补贴从2009年3月1日开始至2013年1月31日结束,合计补贴19425台,补贴金额529.32万元,兑付率100%;发放中央农作物良种补贴、省级能繁母猪饲养补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共20,796,630.22元。
3、抓好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和“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已竣工644户,在建648户,在建竣工率96.78%。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在建搬迁安置户98户,占年度任务24.3%;已竣工283户,占年度任务的71%。
(二)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2013年,教育支出75,851万元,同比增长16.65%。教育事业得到稳定发展。一是做好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管理工作;二是做好农村、城镇中小学免费的工作;三是落实全区中小学免学杂费的资金约7,146万元,受惠学生7400人;四是落实家庭困难学生享受助学金政策。全区职校享受助学金192.45万元,受惠学生2,139人。区普通高中享受国家助学金的人数2,673人,按1500元/年的标准,补助金额400.95万元。
(三)继续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一是落实城乡医疗保险配套资金2,928万元,解决593,307人城乡居民“病有所医”问题。二是配合社保部门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区财政落实补助资金1,043万多元,解决城乡居民“老有所养”问题,全区累计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12,601万元,享受待遇74039人。三是落实企业离休干部各项财政补贴14万多元,解决我区企业离休干部与行政离休干部享受生活待遇持平问题。
2、加大卫生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在保障基础性支出的基础上,一是落实基层卫生院激励性绩效资金450万多元;二是落实禾云镇卫生院升级改造建设启动资金200万元,乡镇卫生院“五个一”设备装备资金106.4万元,村卫生站建设资金115万元,确保基层卫生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落实区级财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套资金596.7万元等医疗卫生支出
3、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一是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450万元,受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289笔,批准发放贷款54笔共计445万元;二是落实本级财政“双转移”技能培训经费65万元,全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603人,实现新增就业人数10,93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15人,帮助182名就业困难人员解决就业。
三、深化财政改革,推动财政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提高对财政资金管理的水平,提高区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区级财政资金拨付审批程序的通知》对区级财政资金的拨付审批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清新区区级财政对外借款管理暂行办法》,健全对外借款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切实加强财政对外借款管理,防范财政资金风险。
二是继续开展“政银保”各项工作,共办理“政银保”合作贷款9928万元,支付保险金 99.28万元,其中农业贷款205笔,合计5038万元,支付保险金50.38万元,“政银保”合作小微企贷款贷款20笔,合计4890万元,支付保险金48.90万元。
三是继续推进镇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改革工作。全区8个镇的政府账、民政账已按规定完成有关账务处理及转换工作,并在线开展2013年有关账务处理工作,镇级配套的出纳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也在线运行。
四是组织调整清远市清新区主体功能区财政政策激励实施办法(2013年—2014年)。调动各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鼓励差异化发展,缓解当前乡镇财政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增强基层政府和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六)做好家电下乡补贴清算工作。做好家电下乡补贴清算工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家电下乡补贴工作于2013年1月31日结束,为做好补贴清算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我们与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利用电视、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让人民群众及时准确了解这项政策,确保了清算工作顺利完成。据统计:我区家电下乡补贴从2009年3月1日开始至2013年1月31日结束,合计补贴19425台,补贴金额529.32万元,兑付率100%。
五、严格财政监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一是重点配合开展上级部门的各项调研工作。根据《清远市财政局关于加强财政所建设和防范镇级财政风险调研工作的通知》清财监【2013】1号文和《转发省财厅关于开展完善专项资金监管机制调研的通知》清财监【2013】3号文的要求,配合市财政局财政监督分局做好相关调研工作,已完成相关调研材料的上报。
二是重点配合上级财政部门开展各项资金的检查。对区职业技术学院、区第三小学、区第三中学等三个单位进行了会计监督检查;对区总工会、区科技和农业局、区科协等三个单位开展2013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民政局、区人民法院、区教育局、区扶贫办等五个单位进行了专项资金检查。通过检查全面了解掌握我区各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各项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三是重点开展全区整治“小金库”、违规使用专项资金工作。成立了清远市清新区整治“小金库”、违规使用专项资金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清远市清新区整治“小金库”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清远市清新区整治违规使用专项资金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我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行专项整治行动。
八、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一是继续开展“正风”行动,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工作不主动、办事不用心、履职不尽责等问题,进一步端正“庸懒散软虚假浮”等各种不良作风。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制定了局机关《清新区财政局开展“三联三促”活动实施方案》,各股室负责人与局党支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是加强党建工作。开展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纪念活动;观看党风廉政教育专题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专题片增强党性,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增加新鲜血液,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四是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活动,为共创和谐清新、为“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作出积极贡献。全体干部职工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共募集捐款26590元,共计捐款26590元。五是组织党员干部到龙颈镇南田村看望慰问南田村老党员、困难党员。六是建立健全了各项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得以有组织、有计划、有程序的开展。
2014年工作计划
2014年,财政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2014年全区财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和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宏观调控,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壮大我区本级财政收入,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区委、区政府确定:2014年全区本级财政收入的计划增长目标为10%,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98亿元。为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扎扎实实地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强化财税征管,确保收入目标顺利实现。
一是加强收入监管。二是强化税源监控。对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税种和行业实施重点监控。积极构筑宽领域、多层次、全覆盖的协税护税网络,形成全社会支持财税工作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加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强化对罚没收入、土地出让金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管理,拓宽收入范围。
(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
科学调度资金,加强支出管理。一是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二是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扎实做好救灾救济、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等工作。三是不断加大扶贫“双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扶贫项目的扶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四是强化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继续落实好“两免一补”等政策。五是大力为计生、环保等提供财力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六是积极支持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建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进程。努力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加强财源培植,不断壮大财政综合实力。
在财税政策上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提高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全力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储备并向上申报城镇基础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贷款等项目,为争取上级更大的扶持支持、培育新生财源把握先机。继续大力支持先导、忠华等大企业、大集团,使其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源加工升值,提高生产效益。始终将项目建设作为财源建设的大事来抓紧抓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拉动效益,全力以赴支持项目建设,
(四)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继续推进镇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改革工作、投资审核、政府采购、绩效评价、资产管理等各项改革,提高科学理财水平,打造阳光财政。加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围绕农村群众得实惠和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体系;
(五)加强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
一是努力完善财政投资评审监督监督机制,以财政投资评审为主,进一步健全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严格跟踪问效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严格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坚决打击隐瞒、坐收坐支预算外收入和私设“小金库”现象;三是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和会计质量检查力度,对全区122个预算单位不少于20%的覆盖面进行抽检。四是加大全区财务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岗位技能,规范财务工作行为,严肃财经纪律。
(六)着力抓好融资工作。
充分利用清远市清新区城市建设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融资平台,积极向银行争取信贷资金,以解决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清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预计2014年全年融资额达到5亿以上,用于飞来湖和太平工业园产城融合项目建设。
(七)规范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一是加强评审力量。采用委托中介机构“场外评审”的方式,充实评审队伍力量,使评审队伍更加专业化。同时,制定了详细的评审人员管理办法,并明确各类项目的审核时限,做到权、责、利相结合,以调动聘用评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规范评审程序。对财政投资评审流程进行重新修订,明确各环节的主要内容和审核要求。建立财政投资评审岗位责任制,实行初审、复审、主审多岗审核制度,加强各环节审核的复核,参加评审的人员均要客观详实地签署意见并签字确认,力求审核结果更加准确、更加合理。三是提高评审质量。对每年评审的项目,将按一定的比例委托抽审。
(八)着力抓好财政队伍建设。一是以加强机关作风为重点,深入开展“正风”行动,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软虚假浮”的问题,为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明确档案管理职责、增强干部档案意识。二是狠抓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干部职工廉洁从政意识,优化廉洁从政环境;三是加强基层财政工作培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夯实基层财政管理工作。四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理顺管理秩序。